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

今天談壽險,保單條款是重點

【專業就是:站在客戶立場,為客戶規劃適合的保障內容】
        在開始之前,還是把這一句話放在前頭
--「保險是風險的轉嫁」--
        這是保險基本的觀念,至於每個一個人拿保險做為其它工具,那就由個人評估後做的決策,但風險的轉嫁才是保險真正的用途!


        壽險在各險種當中,算是比較簡單且單純的險種,最常知道就是死亡保險,也就是當被保險人死亡時,才拿的到保險金,換言之,這個錢是給活人的,不是給死人的,例如,身為壽險被保險人的我,我死亡後是拿不到這一個保險金的,那麼,既然如此,為什麼我要購買壽險保單呢?因為身為一位負責的男人及做為家庭的經濟來源,如果有天我掛了,希望我的家人能在一定的保障下,不希望當當失去經濟來源後,而造成生活的困境,換言之,壽險的需求應從旁人評估起,那麼誰需要購買壽險?

  1. 需要奉養雙親
  2. 為家庭的經濟來源
  3. 有小孩且小孩無工作能力(如仍在求學階段)
  4. 有房貸者
  5. 其它的就自行評估~~

        由以上幾點來看,因為時間的關係,我們的保障需求是會隨時變動的,例如我的一個朋友老周:
他在民國100年時購置了一棟一千萬的房子,其貸款金額為八百萬,貸款期間為20年,在此時,在經濟能力許可下,他買了一張八百萬的終身型壽險保單,在民國101年的時候,生了一個小寶寶,又加購了一張二百萬的終身型壽險保單,如果他在102年掛掉的話,他的家人總共就可以領一千萬的保險金。以上是最簡單的說明。

        以這個例子來看,如果他在民國120年還生存著,則他的房貸也繳完了,小寶寶也成人且有謀生能力,並且在20年當中也存在一些存款,此時老周評估當他死亡後,其身旁的人並不會因他死亡而有造成生活上的困難(因為當風險發生後,對家人的影響變小了),此時他可以選擇解約或是繼續繳保費,但他如果能早點知道有「定期壽險」這項產品,或許他會選擇這項產品來做為風險轉嫁的選擇"之一"

從剛剛的例子可以知道:

  1. 壽險的需求應從旁人評估起
  2. 人對於風險的造成的影響金額,不一定是一個固定數
  3. 對保險產品越瞭解,才能選對所需要的保單


        當我們進入家庭時,因為有家人(老公、老婆及小孩)、有貸款,其「責任」變大,需要給家裡較多的「保障」(責任大保障高),而當我們「負擔」漸漸變小時(小孩長大、房貸減少),「保障」需求就可以降低(房貸變少、儲蓄增加、小孩有謀生能力)(責任少保障低),所以選對一張適合我們的壽險產品就相對的重要,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壽險的規劃上,可以將「定期壽險」做為壽險規劃之一。而依不同的壽險公司,其定期壽險有1/6/10/15/20/30年等不同的繳費期,相關的產品資訊,您可以詢問您的業務員。但!定期壽險有個比較在意的問題是當繳期滿時,若要續保,保費因各種關係是有可能會做調整的,所以我認為可以將定期及終身做一個混合的搭配,讓您的保費及保障可以做一個充份的搭配。

        因為壽險保險金的概念很好理解(就是死亡可以領多少錢,就醬),但除了保險金外您還需要知道的是您保單的「保單條款」,為什麼明明一樣的保障,但不同的壽險公司、不同壽險產品的保費就會不一樣,那麼我是不是隨擇越便宜的越好??真是這樣嗎?請您拿出您手上的壽險保單好好的審視一下其中的保單條款,裡頭是否有「提前給付」、「殘扶金」、「豁免保費」、「其他給付」等,而這些又是什麼呢?這跟您的保障又有什麼關係?就先容我在此做一個簡單的說明(每樣壽險產品條款皆不同,在此只做簡要的解釋):


  • 提前給付當發生重疾傷病時,是否能提前給付保險金(病了走不了)。
  • 殘扶金當造成殘疾時,是否能給付或是補助(活老動不了)。
  • 豁免保費疾病或意外傷害事故,使得保險要保人(負責繳交保費的人)日後無法再繳交保費,為讓這些繳不出保費的要保人保障依舊存在,通常需在投保時附加。
  • 其它給付如重大燒燙傷給付等。


        以上,瞭解您所買的保單,才不會花了大錢,卻又買不到保障,並且在不同的時期所需要保障也不同,所以也別忘了,要定期檢視您的保單,這是對自己負責,也是對您的家人負責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